提前恭祝朋友们:
新年快乐!好事连连,事事顺意,健康平安!
孙真人养生铭
雪梅
宋朝·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冬至
今年12月21日,太阳黄经达度。此时称为“冬至”。古语云:“斗指戊,斯时阴气始至明,阳气之至,日行南至,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十一月(农历)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闫民川老师说,冬至的到来是阴气盛极而衰,阳气开始萌芽的时候,这一天的白天是一年中最短的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在南回归线上。
过了冬至后,随着太阳直射的北移,白天的时间渐渐长起来。我国大部分地区习惯自冬至起“数九”,每九天为一个小节,共分为九九八十一天。
根据中医学“冬至一阳生”的观点,闫民川老师建议大家,冬月三九天是进补的最佳时候。“冬至”是冬三月气候转变的分界线,由此阴气始退,阳气渐回,如在这个时候进补,可扶正固本、培育元气,使闭藏之中蕴藏活泼生机,有助于体内阳气的升发,增强体质和抗病能力,为下一年身体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习俗
冬至当天北方很多地区的民俗是吃饺子。饺子在中华五千年饮食文化中源远流长。饺子,又名水饺,原名“娇耳”,是古老的汉族传统面食,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为医圣张仲景首创。
当时饺子是用来作为药物使用的。张仲景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药材用来治病,如羊肉、胡椒、葱、蒜、桂皮、肉桂、辣椒等温热的食材和药材,发挥温胃助阳、增强体质的功效。
南方各地习俗也有所不同,有些地方在冬至之日吃汤圆、混沌、烩面等传统小吃。
饮食养生
“冬至,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北半球白天最短,此时应注意温肾健脾。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肾阳充盈,脾才能健运。
在冬至节气当中,还应多食用羊肉、乌鸡、蘑菇、木耳、豆制品、奶制品、桂圆、红枣、糯米等食品。
养生药膳
胡萝卜羊肉煲
胡萝卜克,羊肉克,枸杞20克、砂仁10克、姜、香葱、料酒、食盐适量。
胡萝卜、羊肉洗净切块备用,锅内放入适量清水将羊肉入锅,开锅后5、6分钟捞出羊肉,水倒掉,重新换水烧开后放入羊肉、姜、料酒、盐,炖至六成熟,将胡萝卜入锅至熟,起锅前放入砂仁,再煮10分钟,放入枸杞、香葱末即可喝汤吃肉。
益气补虚,健脾和胃,温中暖下。对腰膝酸软,困倦乏力,肾虚阳痿,脾胃虚寒者更为适宜。
吃萝卜时不能和人参、西洋参、首乌同服。羊肉禁与番瓜同食。
参芪虫枣茶
组方:西洋参1克、生黄芪9克、冬虫夏草1克、大乌枣5枚,沸水冲泡水代茶饮。
功效:对冬藏之气有“培土护藏”的作用,并可提高人体免疫功能。
方解
西洋参:益气生津、改善心肌循环;
生黄芪:补气升阳、提高免疫力,保护心脑血管,降血糖、降血压、降血脂;
冬虫夏草:益肾壮阳、补肺平喘,提高人体免疫力;
大乌枣:益气补中、养血安神。
运动养生
在冬至节气期间,做顺安十八法,最佳时间为:
卯时(5~7时,大肠主时,肺与大肠相表里)做第13、14节宣肺气、大肠助,搓鼻翼、肺金固;
巳时(9~11时,脾主时)做11、12节强脾土、胃相助,舌洗龈、津浇树;
酉时(17~19时,肾经主时)做15、16节护肾气、膀胱助,手捂耳、鸣天鼓。
常做这几节养生功可以保持肾、脾、肺三经脏腑经络功能的旺盛。
在冬至的前、中、后三天,还可做顺安冬至导引功:每日清晨(最佳时间:丑、寅时1~5时),取打坐式,两手握拳置同侧膝头,拳心向下,先左后右,两拳交替用力按压膝部各12次。然后深呼吸、叩齿、咽津各6次。
功效:可防治经络寒湿、肩背及大腿内后缘痛、足痿厥冷、嗜卧、足下热、脐痛胁痛、胸中满闷、腹痛股冷、大便难、颈部肿大、咳嗽、脐下气逆、小腹急痛、腹泻足肿、冻疮等。
经络养生
闫民川老师提示大家冬至经络养生的核心是:
保持肾(肾为先天治本,主藏精,主人体生长、生殖、发育)、脾(为人体后天治本,主运化和化生血液)、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肺朝百脉,主治节)三经脏腑经络气血津液运行的润顺和通畅,使肾、脾、肺脏腑的阴阳、气血、动静、出入保持相对的平衡,五脏六腑的功能顺通安和。
具体做法如下:
在冬至的前、中、后三天,最佳时间为:酉时(17~19时,肾经主时),面向北方(肾五方主北),用温开水浴足温经6~12分钟(肾的洛数为6),然后用灵子点穴的手法——平法点按太溪穴(肾经的原穴)、太白穴(脾经的原穴)、太渊穴(肺经的原穴)各36次,调补肾、脾、肺三经的阴阳、气血平衡。
方药养生
闫民川老师建议冬至方药养生的重点是:固先天之本,护后天之气。所谓“先天之本”即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肾气充盛,机体代谢能力强,人的衰老速度缓慢;所谓“后天之气”指脾胃为后天之气,又是气血生化之源,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营养物质都靠脾胃供给。所以闫民川老师指出,冬至方药养生应以固护脾、肾为重点。
用药原则应遵循:
第一、多补少泻;
第二、药宜平和,药量宜小;
第三、注重脾肾,兼顾五脏;
第四、分类论补,调整阴阳;
第五、掌握时令,观察规律;
第六、多以丸散膏丹,少用水煎汤剂;
第七、药食并举,因势利导。
如此用药方能补偏救弊,防病延年。
安宫牛黄丸(中成药):
适用:中风先兆、脑血管意外,脑血栓后遗症、精神分裂症、癫痫等痰浊蒙蔽清窍,痰火扰心的患者。
用法:节气前、中、后三天,每日中午11-13点(心经主时)可服1丸安宫牛黄丸。可选用广誉远双天然安宫牛黄丸,效果更佳。
功效:荡涤痰浊,清宫城、安君主,改善心脑缺氧,可预防脑血管意外的发生。
温馨提示:处方药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服用。
安宫牛黄丸适应人群
1、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应常备安宫牛黄丸:a、工作压力比较大、过度疲劳的中年人;b、肥胖的中老年人群;c、口唇紫暗,面色晦暗的中老年人;d、高血压患者;e、体检提示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风险人群;f、家族有心脑血管疾病历史的人群;
2、有中风以及其他危重疾病患者的家庭应常备安宫牛黄丸;
3、家有小儿,体质较弱,经常发烧的家庭应该常备安宫牛黄丸;
4、有癫痫病家族史及发病史的人群可常备安宫牛黄丸;
5、有精神病患者的家庭应常备安宫牛黄丸。
龟龄集
进入冬季,万物收藏,即收藏气血和能量,是温补肾阳的重要时期。金水相生,要健脾补肾。脾肾阳虚的朋友可以选用有年历史的国家保密配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龟龄集胶囊,在冬至当日连续服用15天。服用的时辰是傍晚酉时17:00—19:00点,用温开水冲泡的淡盐水,送服两粒龟龄集胶囊。健脾补肾,温肾助阳,强身健体,益寿延年。
冬季辨证进补
气虚者的补法
所谓气虚,即气不够用,主要表现为动则气喘、体倦、懒言、常自汗出、面色晄白、舌淡白、脉虚弱无力。气虚之人可选用下列补药等:
人参:性温、味甘微苦,可大补元气,是补气要药。
怀参:是山药的别名,性平、味甘,功能长志安神,补中益气,助五脏、强筋骨。
血虚的补法
所谓血虚,即是营养人体的物质不足,不能发挥濡养人体的作用,表现为不耐劳作、面色无华、苍白,且易健忘、失眠、舌淡、脉细。血虚体质者当选用下列补药等:
龙眼肉:性温、味甘。《本经》谓其:“久服强魂聪明,轻身不老。”其功能补心脾,益气血。
制首乌:性温,味甘,《开宝本草》谓其:“益气血,黑髭鬓,悦颜色,久服长筋骨,益肾髓,延年不老”。本品具有补益精血、涩精止遗、补益肝肾的作用。制首乌可以降低血脂、缓解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使用时,可煎汤、泡酒、熬膏服用。
阴虚者的补法
所谓阴虚,是指营养人体的血、津液、阴精皆不足,是血虚的进一步发展,其主要体征是:形体消瘦,午时面色潮红、口咽少津、心中时烦、手足心热、少眠、便干、尿黄、多喜冷饮、不喜过春夏,舌红少苔、脉细数。阴虚体质者当选用下列补药等:
黄精:性平、味甘。《本经逢原》云:“宽中益气,使五脏调和,肌肉充盛,骨髓坚强,皆是补阴之功。”本品具有益脾胃、润心肺、填精髓之作用。
桑椹:性寒微苦。《本草拾遗》云:“利五脏、关节、通血气,久服不饥......变白不老”。本品可以补益肝肾,有滋阴养血之功。常用于贫血、神经衰弱、糖尿病及阴虚型高血压。可以煎汤、熬膏服用。
阳虚者的补法
此系气虚者的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是畏寒、肢冷、倦怠,小便清长、大便时稀、舌淡胖、脉沉乏力,这种体质也即是人们所常说的“火力不足”,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低下。阳虚体质常用的补药例如:
鹿茸:性温,味甘咸。《本经》谓其:“益气强志,生齿不老。”本品具有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之功效。可以煲汤食用,泡酒,也可以装胶囊食用。
海马:出自《本草拾遗》。味咸甘,性温,可以温肾壮阳、散结消肿。抗衰老、抗癌。可以煲汤食用,泡酒,也可以装胶囊食用。
验方分享
冬季预防感冒顺安润肺汤
配方:桑叶12g、杭菊花10g、连翘6g、金银花10g、百合10g、浙贝6g、桔梗6g、杏仁6g、防风10g、薄荷6g、生芪10g、炒白术10g、葱根3根、姜片3片、红糖3勺。
煎法:水煎15——20分钟,不超过20分钟。
功效:疏风散寒、宣肺止咳、提高免疫力。
禁忌:辛辣、油腻、羊肉、海鲜;糖尿病患者不加红糖。
滋补阿胶糕(自制)
配料:阿胶g、西洋参50g、黄酒ml(一瓶)、红糖g(或少量)、红枣片(干)g、核桃g、炒黑芝麻g、桂圆肉g、枸杞子g、葡萄干g。
做法:将阿胶块打粉或用黄酒ml浸泡24-36小时备用,西洋参打粉备用。开火将阿胶、黄酒、红糖、西洋参倒入锅中,并不断顺时针搅拌,文火熬制粘稠,再将剩余配料全部倒入锅中,充分搅拌均匀。将准备好的饭盒内壁刷一层食用油,将熬好的阿胶膏倒入饭盒中,晾凉,取出切成薄片即可。每日早晚各吃一片。
功效:滋阴润燥、美容养颜、补气养血、补肾益智、增强免疫力。
注意:感冒、发烧、咳嗽,暂停服用。
《大医堂》冬至养生
北京电视台IPTV大健康频道,中医文化大型演播室栏目《大医堂》,“千年养生文化,一品逸境人生”,欢迎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