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天气忽冷忽热。而对中老年人来说,也迎来“多事之秋”:空气干燥,早晚温差大,脑血栓最喜欢挑这个时候找上门。
为什么秋季脑血栓易发作?脑血栓有哪些前兆?接下来小编就和大家详细说说。
为什么秋季脑血栓易发作?
秋天为脑血栓发病率较高的季节,尤以清晨如厕时老人发病者为最多。
其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秋季气候干燥,睡眠时体内水分消耗多;
二是老年人血液黏度高,血管壁较硬较脆、弹性差;
三是部分老年人肠蠕动功能差,大便干结,蹲厕时间长,周身血流不畅。
一般来说,在早晨四点至八点这个时间段,中老年人的血粘度最高,也因此最容易诱发脑血栓。
脑血栓不但影响患者身心健康,严重的甚至导致瘫痪。那么,脑血栓的前兆都有哪些呢?得了脑血栓又会有哪些症状呢?
6个脑血栓前兆
一、哈欠不断
患缺血性脑血栓病者,80%发病前5~10天会出现哈欠连连的现象。
二、血压异常
血压突然持续升高到/mmHg以上时,是发生脑血栓的前兆;血压突然降至80/50mmHg以下时,是形成脑血栓的前兆。
三、高血压病人的鼻出血
这是值得引起注意的一种危险信号。
数次大量鼻出血,再加上眼底出血、血尿,这种人可能在半年之内会发生脑血栓。
四、步态异常
步履蹒跚,走路腿无力是偏瘫的先兆症状之一。
如果老年人的步态突然变化,并伴肢体麻木无力时,则是发生脑血栓的前兆信号。
五、突然发生眩晕
眩晕是脑血栓的前兆中极为常见的症状,可发生在脑血管病前的任何时段,尤以清晨起床时发生得最多。
此外,在疲劳、洗澡后也易发生。
特别是高血压患者,若1~2天反复出现5次以上眩晕,发生脑出血或脑梗死的危险性增加。
六、突然发生剧烈头痛
任何突然发生的剧烈头痛,伴有抽搐发作;近期有头部外伤史,伴有昏迷、嗜睡;头痛的性质、部位、分布等发生了突然的变化;因咳嗽用力而加重的头痛;疼痛剧烈,可在夜间痛醒。
如果您的家人有上述情况出现,医院检查治疗。
预防血栓两个关键点
一、早睡早起,能救命
秋季脑血栓的发病时间多在长时间睡眠后,因此心脑血管病患者秋季适当早起,可减少或缩短小血栓形成的机会,从而预防脑血栓的发生。
中医认为秋季早睡以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以舒达阳气。早起时老年人要注意做到“起床三个一”
即早晨醒来,先在床上躺一分钟;
然后在床沿坐一分钟;
穿衣后在床边站立一分钟,舒展活动一下全身。
这对预防血栓形成也有重要意义。
二、喝好这三种水
不渴也要喝水
秋燥耗伤阴津,导致皮肤干燥和体液大量丢失。按照医学要求,正常人体除三餐外,每天还需要另外补充毫升的水,这对中老年人来说更为重要。
如果中老年人能坚持每天主动饮用适量的水,对改善血液循环、防治心血管病大有裨益。
晨起喝杯淡盐水
脑血栓在老人清晨如厕时发病者较多,因为老年人肠蠕动功能差,大便干结,蹲厕时间长,周身血流不畅。
清晨起床后喝杯低渗盐水,既能稀释血液,又能刺激胃肠蠕动,产生便意。配方是食盐0.5克左右加白开水毫升。
睡前喝杯白开水
脑血栓的发病时间多在清晨至上午期间,说明血黏度增高同脑血栓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人的血液黏度在一天之中不停地变化着,并有自己一定的规律:在早晨4~8点血黏度最高,以后逐渐降低,至凌晨达到最低点,以后再逐渐回升,至早晨再次达到峰值。
所以,人们在入睡前,特别是老年人,应喝约毫升水,可以降低血黏度,维持血流通畅,防止血栓形成。
当然,脑血栓的发病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中老年人要是能早睡早起,并做到有效补水,就能最大限度地控制血栓的发生!防止造成悲剧。
小妙招:每天勾勾脚有助防血栓
适用人群:久站人群用于预防静脉曲张,下肢术后患者预防血栓形成,下肢循环不良者可促进血液循环。
具体方法:仰卧位,双膝自然伸展,用尽全力勾脚10秒钟后再用尽全力绷脚,反复进行,在不引起疼痛加重的前提下不限次数越多越好。
注意事项:每次勾脚、绷脚要尽量达到最大幅度;动作要尽可能缓慢柔和;每隔10秒钟换一个动作;双脚同时做效果更佳。
身体健康不是小事,希望会员们注意没一个细节,保持最好的身体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