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言与嘱托
吉卫东
老爸90岁了,因脑血栓后遗症,说话吃力、吐字不清,耳朵也聋得厉害。他大多时间神情萎靡,每天重要的精神支柱就是吃力的翻看报纸。然而,国庆之夜,他却突然打起精神,说要对我说点事。我诚惶诚恐,以为老人家要谈什么重要的家事。可他却说,现在倡导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今天就和你说说安全感。原来他不是谈家事而是要谈国事。作者的老父亲老爸说,解放前,你奶奶35岁时,你爷爷就去世了,她一个人带着我们兄弟三人艰难度日。一天,大雨过后,院子里挡在土井前的影壁墙倒了,家里无钱也无力修复。夜里,奶奶听到院子里有响动,就把糊着窗户纸的木格窗掀开一道缝,看到院子里有人走动,她大声问,干什么的,没人搭话,她隐约看到有人不慌不忙的在往院外搬影壁墙的石头。几天后,奶奶看到带着自家影壁墙灰沙的石头已经砌到了邻家的猪圈上,她敢怒不敢言。秋天到了,奶奶带着几个孩子收割黄豆,天黑了,没力气运回来。第二天她带着孩子早早赶去,却看到豆子已被别人收走了,一年的劳动成果就这样化为乌有,她欲哭无泪。早春时节,青黄不接,家里的粮食快见底了,富户人家对她说,没粮到我家去称吧,可奶奶知道,如果借了还不上,家里这几间躺在炕上能看到星星的破房子就可能被人抵债。她咬牙不借,把高粱米碾碎熬成稀粥和孩子们勉强度日。为了保住老宅、养活三个孩子,她白天给人做戏装,晚上点着煤油灯织布,常常忙到东方发白。她拼尽全力,惨淡经营,可还是感到这个家快要撑不下去了。老爸吃力的讲着,他耳朵听不见,生怕我也听不清,一再问我听明白没有,直到我趴在他的耳边大声复述,他才又继续讲下去。作者和老父亲在一起他说,解放初期,我们国家仍然贫穷落后,朝阳地区更是十年九旱,常常是“种一坡,收一车,煮一锅,剩不多”。我们机关干部下乡,都是到老百姓家吃派饭。往往是我们在炕上吃饭,地下总有两三个光着屁股的孩子眼巴巴的看着,我们赶紧吃完下桌,再一回头,桌上简单的饭菜早已被孩子们抢空。那时,在贫困的农村,很多人一年只有一套衣服,冬天絮上棉花当棉衣,春天把棉花拆下来当单衣。更可怕的是,政治运动一个接着一个,人们不知哪句话不慎就可能被撤职、下放、劳改。他熟悉的法院院长、教育局长、城建局长就都遭此厄运。大家每天战战兢兢,生怕哪句话说错,被定为右派、反动,遭到撤职、下放。老爸缓了口气接着说,过去的生活、工作整天提心吊胆,哪有安全感啊。现在人们不用再担心被欺负、被扣帽子、被迫害,只要遵纪守法,就可以放心大胆的生活和工作了。这安全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来之不易啊,要珍惜、要维护。听到这里,同样90岁的老妈忙凑过来说,你爸爸说得对啊,这些事我都经历过。现在咱们国家多好啊,就说这新冠肺炎吧,国家为了老百姓的安全,啥都豁出来了。可美国那么强大,却死了20多万人,谁拿老百姓当回事还不清楚吗。你们到啥时候都要记住,拥护共产党,拥护我们的国家啊。作者的父母我明白,两位老人的话,代表了一代人的嘱托和期望。作为后辈们,我们有责任和义务珍惜、维护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人物小档案:
吉卫东,男,肢体残疾人,朝阳市残联二级巡视员,原党组书记、理事长。曾荣获全国残联系统先进工作者、辽宁省优秀残疾人之友称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