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月1日起,国家卫计委颁发的《医疗质量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医疗质量管理办法”主要内容共分8章48条。
《办法》明确提出,医疗质量管理是医疗机构管理的核心。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实行院、科两级责任制。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是本机构医疗质量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办法》中吸收了当下新的质量管理成果,引入了6项医疗质量管理工具概念,即全面质量管理(TQC)、质量环(PDCA循环)、品管圈(QCC)、疾病诊断相关组(DRGs)绩效评价、单病种管理、临床路径管理等。相信通过这些先进的管理工具的医院管理职业化、专业化、科学化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医疗质量的有效监控
医院要发展,医疗质量就要过关。医院质量要提高,首先要找出医疗质量存在的薄弱环节。必须明确每个人员、每个岗位、每个环节的现状与目标标准之间的差距,为缩短差距需解决的具体问题;明确规定科内每个人、每个岗位、每项工作在质量管理中必须完成的任务、承担的责任和应有的权限,以保证各项工作质量的可靠性。医院有了这样一个实实在在的医疗质量有效监控的框架,医院各类工作岗位和人员都有各自相应的职责,职责既是工作的范围,又是责任的划分。
职责不清、责任不明,不知道该干什么,出了问题该负多大责任?就是这种框架不完善的关键因素,因素强则框架稳固,因素弱则框架不坚。支撑和维持医疗质量这个立体结构框架的因素主要是“三全”,即全院、全程和全员。强化医疗质量的立体结构,就是要强化“三全”因素。
强化“全院”,就是指对参与医疗活动的各个部门和科室进行强化。根据医院的实际,强化“全院”的认识要明确,要使“全院”这个因素在医疗质量管理中发挥作用。需要多个部门和科室去共同实现,少了哪一个部门和科室也不行。要求全院所有的部门和科室都要参与。有各自明确的职责。多在某些“结合部”上发生重复或脱节的现象。
“全程”就是指医疗质量的环节过程。抓检查诊断“软件”、“硬件”同时抓。“软件”:主要是医学专业人才和技术是诊断质量的关键。“硬件”:主要是医疗仪器设备。提高医疗仪器设备的“档次”,才能提高诊断的准确率。重治疗护理就是要重视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重视工作责任心,如液体扎不上,粘痰吸不出,胃管插不进等。重视专业技术,如热敷引起烫伤,不翻身引起褥疮,发热不测体温等。
要保证规章制度的落实,只有进行监督控制,进行严肃处理,决不能手软。落实好规章制度的方式方法不是印在书上、定在纸上、说在嘴上、挂在墙上,要落实在行动上。对于不按章办事的人和事,除了按国家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外,后果严重的还要追究其法律刑事责任。医院各种规章制度的落实与否,不是一件小事情,“人命关天”,弄不好就要出大问题。
诊断环节是医疗质量各环节中的第一个环节
诊断是医疗活动的第一步,也是一个“关口”,诊断环节医疗质量,影响其他环节医疗质量。通过诊察后对病人所患疾病的病名及程度作出的结论,作为医疗活动的第一环节是非常合理的。诊断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个结果。过程就是医生对疾病进行诊察的环节。结果是指医生通过诊察后,作出的结论,明确告诉病人患的是什么病。诊断结果不仅仅是明确一个病名,又包含着程度。
例如:“高血压病Ⅲ期”、“急性肾小球肾炎伴肾功能衰竭”等。制定治疗方案的依据是诊断,影响治疗质量的因素首先是诊断结果。诊断不准确,治疗方案就定不准,治疗效果就不会好,不仅治疗质量不高,甚至还会发生意外。诊断的不同,治疗方案则截然相反;如果诊断脑血栓形成,就要溶栓、扩容治疗;而如果诊断为脑出血,就要止血、脱水治疗。如果诊断上发生了失误,引起治疗上的错误,最后的后果有多么严重!不是有没有治疗效果的问题,而是发不发生死亡的问题。
诊断质量指标:准确率:准确率是以符合率来体现的,主要的指标项目是:①门诊诊断与出院诊断符合率。②临床初诊与确诊符合率。③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④放射线诊断与术后诊断符合率。⑤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⑥待诊率,包括住院病人门诊待诊率和初诊待诊率。诊断效率指标:确诊天数:①入院三日确诊率。②平均确诊日数。
病史质量:病史是反映疾病发生、发展、表现、演变和诊疗等过程的第一手资料,对疾病的诊断非常重要。对于有些疾病的诊断,甚至是决定性的。例如:“心绞痛”的诊断,主要地是靠病史中“心前区痛”的经历。因此,病史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医生对疾病的诊断质量,提高了采集病史的质量,就可以提高诊断质量。有些医生对于某些疾病的诊断之所以发生了失误,主要原因不是检查不准,而是病史没有搞清楚。
技术质量:诊断技术是医生对疾病进行检查的业务能力。业务技术强,对疾病的检查质量就高,诊断水平也就高。业务技术差,对疾病的检查就不准,要么有病检查不出来,要么把没有病检查成有病,使疾病的诊断发生失误。技术质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临床医生的物理检查质量,包括一些专科操作技术质量;二是医技科室的仪器检查质量,如物理、化学等仪器的检查质量。
分析质量:主要是指对病史、临床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的质量。对疾病的诊断,是对所有关于病人病史、临床检查情况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结论。疾病的诊断质量,除了要有准确的病史、高质量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外,还要对疾病进行综合分析,即:去粗取精,由表及里,作出结论(诊断)。因为疾病在人体的表现是很复杂的,同样的资料,由于分析水平的不同,得出的诊断结论就会有差异。
监控诊断环节医疗质量的方法:三级检诊制度是保证诊断质量的一个有效方法。是由科室主任(副主任)、主治医师和医师(经治医师)三级人员对病人的检查诊断。这个方法对新入院的病人,可以得到及时准确的诊断。新入院伤病员,医师应在2小时内进行检诊……疑难、急危重伤病员,应立即检诊,并报告上级医师,实行经治医师、主治医师、正(副)主任医师和科主任分级检诊。
查房制度是及时发现病情变化的一个有效方法。作为一个临床医师,就要有查房的意识和查房的习惯。通过查房进一步了解病史和病情变化,并得到上级医师的指导。一般经治医师最少每天要查房一次,特殊情况要随时查。科室主任每周查房一次,主治医师每天也应对本组重点病人查房一次。
会诊制度对于疑难危重或跨科疾病的明确诊断有极大的意义。可以通过科室内会诊、科间会诊、院内会诊和院外会诊几种形式进行。
诊断水平是前提:没有诊断就形不成医疗质量 医疗服务是对疾病(病人)进行诊断、治疗、护理并使之康复的一个过程,医疗质量就是通过这个过程形成的。如果对一个病人患的疾病作不出诊断,医疗活动的其他环节就进行不下去。疾病就无法治疗与护理,也就根本形不成医疗质量。
诊断不准医疗质量就不会高 诊断出了问题,治疗就会出现偏差,对疾病的治疗效果就不会好,形成的医疗质量也不会高。如果情节严重,可以发生差错、事故,后果将相当严重。譬如,一位医生,收了一例“肾性高血压并发严重的左心衰”病人入院。检查后发现心脏极度扩张,已经发生了肾衰,病情危重。只是因为医生,咨询病人病情过程中,以病人早有夜间气短躺不平的病史,病情变化加重误认为是花粉过敏所致,未在意,故病人经抢救无效而死亡。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诊断失误所造成严重后果的教训和例证。由于各种原因,诊断失误问题很容易发生。作为医生有时发生一点诊断失误并不奇怪,也不用惊慌。只要坚持医疗规章制度,实行各级监控,绝大部分是可以杜绝的。
只要到科室去查一下房,就可以发现很多技术上的问题。如:由于查体不细,遗漏重要阳性体征,导致了诊断的失误和治疗上的错误,使治疗效果不佳,甚至病情恶化;由于对药物的知识面窄,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治疗中因果不清,主次不明,顾此失彼,导致了“旧病未去,新病又起”的毒副损害,使病人“雪上加霜”。
医院发生的一些问题包括差错事故,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责任心不强而引起的。例如:制度不坚持,基本功不扎实,用药不查对,致使发生了问题;该请示的不请示,该汇报的不汇报,自作主张,引起了用药失误;虚荣心强,该会诊的不会诊,该讨论的不讨论,一意孤行,导致了误诊误治;工作怕麻烦,该观察的不观察,该复查的不复查,问题成堆,等疾病发生了量变到质变,想要纠正为时已晚。
临床上引起医疗成本增加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部分医生的专业技术水平不高。临床医生过分依赖仪器检查和高档药物,而轻视了临床检查基本功的训练和普通治疗方法的使用。动辄检查CT、B超,使用高档抗生素等。老百姓反感地称之为“开单子医生”、“抗生素医生”。这种现象如不纠正,就会使高超的专业基本功可能一代不如一代。这并不是“杞人忧天”。
护理环节医疗质量的监控,首先是各项护理规章制度的落实。
护理质量是条件:护理是医疗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在医疗服务活动中,护理工作有着与诊疗工作同等重要的地位。没有护理质量就不会产生医疗质量。例如:一个病人的手术做得成功,但在术后麻醉未清醒前必须护理,如果不护理,就有可能发生意外,手术的效果就难以保证。临床上有些成功的手术,由于术后护理质量跟不上而引起失败的例子也并不少见。往往出现所谓的“大江大河也过了,反而在小溪里翻了船”的结局。
治疗效果是关键:譬如,对治疗效果的要求,已经由只要求效果好,扩展为既要效果好,还要副作用小,比较安全。像医院内感染及其他医医院的重视和病人的甘露聚糖肽 价格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比较好